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、難以入睡、肌肉容易抽動?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,其實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—— 你可能缺鎂了。
「鎂」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之一,雖然不如鈣或鐵那樣被廣泛認識,但它在人體內參與超過300種生理反應,包括神經傳導、肌肉收縮與放鬆、身體能量代謝。當身體長期缺鎂時,會引發一連串生活上的不適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精神狀態。
本文將完整解析缺鎂常見狀況與可能徵兆、身體可能缺鎂的原因、誰是缺鎂高風險族群,並分享鎂怎麼吃、何時吃的正確觀念,幫助你掌握身體健康的關鍵。
鎂是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,若長期攝取不足,身體可能會出現以下情形。
常見的缺鎂現象:
肌肉容易出現不自主收縮,如眼皮跳
有入睡困難、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
情緒起伏較大、容易緊張
排便不順暢
慢性疲勞、注意力下降
年長者可能有骨質疏鬆風險提升
如果你經常有上述現象,建議檢視每日飲食與生活習慣,是否可能攝取鎂不足。
許多人會疑惑:「我明明吃得很均衡,為什麼還是缺鎂?」其實,缺鎂原因不只攝取不足,還包括身體吸收效率與代謝的過程受到影響。
常見缺鎂的原因包括:
飲食精緻化(加工食品多、原型食物少)
長期壓力、生活作息不規律
特殊健康狀況如腸胃吸收功能較差者
長期服用某些藥物,如利尿劑、抗生素、避孕藥
長期攝取酒精或含咖啡因飲料
這些因素會降低身體對鎂的吸收效率,或讓體內鎂快速流失,進而造成缺鎂。
吃鎂的好處非常多元,尤其對於現代人。
有助於維持神經與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
幫助入睡,提升睡眠品質
心臟、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運作
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
有助於能量的正常代謝
幫助排便順暢
腹瀉
噁心、腸胃不適
呼吸困難
因此,補鎂也須留意劑量與來源,不建議過量服用高劑量補充品。
許多常見食物中都富含鎂,只要選對食材,其實很容易從飲食中攝取足量。
鎂含量豐富的食物如下:
每天均衡攝取以上食材,就能有效避免缺鎂。
若使用營養補充品,鎂何時吃會影響吸收效果與副作用風險。
正確補鎂建議:
飯後補充:避免空腹造成腸胃不適
睡前補充:有助於放鬆,幫助入睡
搭配維生素B6:可促進吸收
若有同時攝取鈣與鎂,建議建議間隔2小時以上補充,避免互相干擾吸收。
一般的健康檢查可能不包含鎂指標,但即使有,也不一定準確。這是因為:
人體鎂有99%存在於細胞與骨骼中,抽血報告無法完全反映實際情形
血清中的鎂濃度僅佔1%
所以即使抽血檢查顯示正常,也可能存在「細胞內缺鎂」的情況。若你有長期抽筋、頭痛、失眠等症狀,可考慮與醫師討論進一步的紅血球鎂測試(RBC Magnesium)。
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:
成人女性:320mg
成人男性:380mg
孕婦、運動員、壓力大者可能需要更高劑量。
若平時飲食多樣化、攝取原型食物充足,其實可從飲食中獲得足夠鎂。不過對於有特殊需求者,如高壓族群、長輩、運動員等,也可在專業人員建議下適度補充。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