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忙碌生活中,許多外食族、想維持體態的人,常常苦惱於「到底怎麼吃才均衡?」有些人聽過「211 餐盤」的概念,卻不太清楚 211 餐盤是什麼、該怎麼開始?

 

其實,211健康餐盤強調「蔬菜 2、蛋白質 1、全穀類 1」的比例,不用辛苦計算熱量,就能幫助我們更有方向調整飲食。

 

但外食族仍會疑問:211餐盤外食怎麼點?211餐盤便利商店怎麼選?早餐要怎麼搭配?為了回應大家對 211 餐盤菜單的期待與疑惑,這篇文章將用最簡單、最實用的方式,帶你了解221餐盤,並提供各種情下的飲食範例,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輕鬆實踐。

保健油使用指南

 

211餐盤是什麼?起源為何?

「211 餐盤」是指將一餐的「餐盤」劃分為三個區域,用來控制食物種類比例的飲食方式。特別適合想吃得健康,卻沒有時間精算卡路里、查詢每種食物營養比例的現代人。

所謂「211」是:

 

  • 2(2/4):餐盤的一半是蔬菜和水果

  • 1(1/4):優質蛋白質(如豆腐、魚、蛋、肉等原型食物)

  • 1(1/4):優質澱粉,建議選擇全穀類食物,如糙米、地瓜、南瓜等。

 

這樣的搭配不僅簡單,只需要將餐盤切成四等分,就能簡單估計食材比例。既能維持飽足感,又不必斤斤計較卡路里。

 

 

「211 餐盤」的原型是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(Harvard T.H.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) 和《哈佛健康雜誌》(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)於 2011 年共同推出的健康飲食方法。原本名稱是「Healthy Eating Plate(健康飲食餐盤)」,之後因為操作簡單,逐漸被大家熟知並稱為「211 餐盤」。

 

211餐盤的食物種類有限定嗎?只要有澱粉、蔬菜與蛋白質就可以了嗎?

 

雖然211餐盤的原則是蔬菜、蛋白質與全穀澱粉,但根據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建議,並不是只要有這三類就可以,關鍵在於「選對食物種類與品質」。

 

像是蔬菜應以「非澱粉類」為主,避免把馬鈴薯或玉米當成主要蔬菜;蛋白質則建議選擇豆腐、魚、蛋、堅果等原型食物,減少香腸、火腿等加工肉類;至於澱粉類,應盡量以全穀類如糙米、地瓜、燕麥取代白飯或白麵條。

 

  • 蔬菜:選擇深綠色、彩色蔬菜為主,避免只選擇高澱粉蔬菜如馬鈴薯、玉米

  • 蛋白質:建議優先選擇魚、豆類、蛋等天然食材,減少香腸、火腿等加工品

  • 澱粉:建議以全穀雜糧(糙米、燕麥、地瓜、南瓜),取代精製澱粉如白飯、白麵條

 

211餐盤的一份是多少?

「211 餐盤的一份」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克數或卡路里,因為 211 餐盤強調的重點是「比例」。
 

要想更直覺掌握份量,可以搭配台灣衛福部「我的餐盤」6口訣

 

  • 每餐水果拳頭大

  • 菜量比水果多一點

  • 澱粉(飯)跟蔬菜一樣多

     

大概用「一個拳頭」作為估算單位,方便控管飲食。

 

211餐盤要先吃什麼?有進食順序嗎?

雖然原始的 211 餐盤沒有特別提及進食順序。但許多營養師建議,可以遵循「先吃蔬菜 → 接著吃蛋白質 → 最後吃澱粉」的順序。
 

比如臺大醫院陳慧君營養師,撰寫於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衛教文章,就有建議可依照「菜 → 蛋白質 → 澱粉」的順序進食。

 

舉例來說:

 

  • 午餐便當:先吃高麗菜、地瓜葉 → 再吃雞腿或豆腐 → 最後吃飯

  • 早餐組合:茶葉蛋 + 無糖豆漿 + 地瓜 → 先吃蛋 → 再喝豆漿 → 最後吃地瓜

     

這樣的進食方式能讓你更快有飽足感,也能幫助控制進食速度。
 

211餐盤多久會瘦?真的有用嗎?

很多人在研究 211 餐盤時,常會問:「這樣吃多久會瘦?」211 餐盤的設計初衷並不是用來瘦身,而是提供一個簡單、好記、能長期維持的健康飲食比例法則。如果只是希望用 211 餐盤作為控制體重的工具,但沒有紀錄總熱量攝取,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。
 

因此如果有維持體重與體脂健康需求,建議還是由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與提供飲食策略。

 

同時,過程中也可以適度搭配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,協助維持體力與基本營養需求,避免因節食或飲食單一而有營養不足的情況。

外食族的211餐盤實踐範例

在台灣,外食是許多上班族與學生的日常,不同店型執行難度不同:

 

  • 自助餐、健康餐盒:可以自由選擇配菜與主食,容易達成 2 份蔬菜、1 份蛋白質、1 份全穀澱粉的選擇。

  • 便當店、小吃攤與早餐店:常見蔬菜不足、精緻澱粉偏多的情況,若不特別挑選,容易偏離健康飲食原則。

但在外食選擇多元又忙碌的生活中,重點是「有意識地調整」每一餐的內容,只要根據國民健康署與營養師建議,懂得搭配與補足,外食一樣可以吃得均衡。

 

舉例來說,吃「便當」時多點一份燙青菜或滷豆腐、在「超商」搭配沙拉與水煮蛋、「早餐」選擇有生菜的蛋吐司搭配豆漿,這些都是簡單卻有效的做法。

 

即使遇到燴飯、湯麵這類難以拆分食材比例的餐點,也不用過度擔心,只要知道這餐澱粉可能多了一點,下一餐就多補蔬菜與蛋白質,整體平衡就好。

 

為了讓 211 餐盤更容易落實,我們「聖伯納德」準備了一份一週七天的外食族 211 餐盤一週範例菜單:

星期餐點來源建議搭配與說明
週一自助餐/健康餐盒依 211 餐盤比例夾取主食、蛋白質、蔬菜,並加一份拳頭大小水果
週二便當店午餐 + 超商下午茶/晚餐午餐:便當 + 燙青菜;晚餐:沙拉+飯糰+無糖飲料
週三早餐店早餐 + 小吃店晚餐早餐:蔬菜蛋餅+豆漿;晚餐:乾麵或滷肉飯,加燙青菜、滷豆干、滷蛋
週四便當店午餐 + 自助餐晚餐午餐:選清爽便當+燙青菜;晚餐:自助餐依比例搭配
週五超商午餐與下午點心午餐:鮭魚便當或雞胸沙拉餐盒;點心:水果或堅果小包裝
週六早餐店外食 + 小吃店午餐或晚餐早餐:蔬菜蛋吐司+豆漿;中晚餐:搭配燙青菜與豆魚蛋肉類
週日自助餐或便當加小菜以自助餐為優先;若選便當,務必加青菜、滷菜補充蔬菜與蛋白質

關於211飲食法,你可能還想問的常見問題 FAQ

孕婦、老人、小孩也可以使用 211餐盤飲食法嗎?

可以,但需要依照個人階段進行「比例微調」。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營養建議,不同族群有不同的營養需求,以下是調整方向:

 

  • 孕婦 / 哺乳婦女:需額外補充能量與蛋白質,建議維持「2 蔬菜:1 蛋白質:1 澱粉」的大方向,但蛋白質比例可稍微拉高,例如適量增加豆腐、雞蛋、牛奶等攝取,同時補充鐵質與葉酸來源。

  • 老人:因咀嚼能力減弱與肌肉量流失,建議維持 211 原則,但要特別注重蛋白質多樣性與攝取頻率,可選擇蒸煮方式的魚、蛋、豆製品等,澱粉建議選擇地瓜、燕麥等易消化又富含纖維的食材。

  • 小孩(6 歲以上):可開始培養 211 概念,但因生長發育所需能量高,澱粉比例可略高一些(如 1.5 澱粉),同時避免過多油炸或高糖,加強蔬菜攝取與食物多樣性,建立良好飲食習慣。

外食時沒有餐盤可以區分怎麼辦?

211 餐盤是用來輔助我們「目測與分配食物比例」的工具,即使沒有實體餐盤,也可以簡單判斷餐點中,三種類型的比例大概多少。最好蔬菜應佔一半份量(視覺上最多),主菜(肉、魚、蛋)大約佔一掌心大小。

若外食時發現蔬菜不足,可主動加點燙青菜、沙拉、小菜來補足,或下一餐再補回比例,整體維持一天平均就好。

如果你是外食為主,又常覺得攝取不均衡,也可以考慮補充營養強化型保健食品,作為每天幫自己「加一分」的方式,讓飲食習慣建立更有彈性。

如果一份餐點的蔬菜、澱粉混雜,比如湯麵怎麼計算211餐盤怎麼辦?

遇到湯麵、炒飯、燴飯這類「一碗混合型主食」,確實較難直接視覺分配比例。建議可以先目視內容物,若蔬菜很少、澱粉為主,建議額外加點蔬菜與蛋白質食材(如滷蛋、豆皮、燙青菜)。

此外,可以調整食物順序與吃法:先把看得到的蔬菜撈出來先吃,再吃蛋白質食材,最後吃麵或飯,以便觀察比例。

最後,如果這一餐澱粉吃比較多,下一餐可以多補蛋白質與蔬菜,整日維持平衡即可。

下一餐就開始!不需要完美控制,211餐盤幫你維持健康飲食

「211餐盤」重點在於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,改善蔬菜攝取不足、蛋白質分配失衡與過量精製澱粉的問題。相比現代各種熱量精算、營養素比例嚴格的飲食法,211 餐盤以「看得懂、做得到」為出發點,不需要量秤、不需複雜計算,卻能引導我們吃得更好的直覺型飲食工具。

 

健康從每一餐開始,你不必等到下週、不需要準備特別的食材,下一餐就可以試著把蔬菜放多一點,蛋白質與澱粉放對位置,現在就開始練習用 211 餐盤,重新打造屬於你的日常飲食節奏,也可以從每一次選擇對的營養補給開始,聖伯納德陪你一起從日常做起。